上财“学者·学问·学派”论坛(第二十七期) ——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与中国特色研究

时间:2019-05-27浏览:593设置

522日晚,由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主办,校团委、校学生会承办的上财学者·学问·学派论坛第27走进经济学院511报告厅。本期论坛邀请到我校政治经济学领域专家马艳教授,她围绕“负价值”的解说、“世纪之谜”的破译、“百年之争”的回应、“收入倒逆”的解析、“阿里巴巴”的猜想等五个饶有兴趣的主题,结合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为听众作了深入诠释和生动讲解来自校内外逾百名师生一同聆听了本期论坛并做了精彩的互动。

首先,马艳教授以斯蒂德曼在联合生产数例中得出商品“负价值”这一诘难为引,指出现有回应大多是在改变原假定基础上的新认识,无法真正破解这一“诘难”。为此,马艳教授介绍了其对“负价值”的解说,即承认联合生产中“负价值”的存在性,但限定在产生环境污染的联合生产中;同时赋予环境“负价值”新的内涵,即“负价值”是存在于联合生产中作为副产品的负使用价值(即污染物)中,是与正使用价值(有用物)相对应的一种价值损失。环境“负价值”的提出,不仅是对“斯蒂德曼诘难”的一种破解,同时也为污染物定价等问题提供了价值基础。

接着,马艳教授回顾了“世纪之谜”的缘起,即维果斯基提出的“生产飞机的技术进步,飞机价格却不断上升”的问题,并介绍了由此引发的关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的“成正比说”与“成反比说”的争论。据此马教授提出了对于“世纪之谜”的新的破译思路,即同时考虑劳动生产率对劳动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得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成正比及不确定三种情况,并且在垄断与竞争、同类不同种、联合生产等不同状况下还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随后,马艳教授以“新酒陈酒”以及萨缪尔森“橡皮的故事”,介绍了关于马克思价值转型理论及“两个总量一致”问题的百年争论,并提出基于动态视角的回应,即将静态分析看作动态分析的一种状态将以往价值转形模型看作是动态转形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将转形研究看作是长期分析中的一个阶段或一个环节。并强调这一动态价值转形理论不仅将以往对转形问题的研究纳入到动态转形框架之中,重新回答了转形问题百年争论的难题而且也为平均利润率变动规律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提供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

再者,中国作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收入分配相对而言应更加公平,但从现实来看我国的基尼系数却已经接近甚至超越警戒线,马艳教授将这一问题称为我国收入分配的“倒逆”现象。她对这个问题的新解析是将机会不平等纳入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框架内,得出我国的收入不平等中有较大一部分是源于机会不平等。并且,这一观点已经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机会不平等可以解释我国超过40%的收入不平等。

最后,马艳教授指出当今我们已经超越了索洛那个“你可以看到计算机无处不在,但是在生产率的统计上却无影无踪”的时代,而是进入了“任何经济活动刻上了互联网”的“互联网+”时代,但互联网平台所得到的巨额收益来自于哪里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定价呢?对此,马教授认为,可以将互联网看作一个虚拟空间,并将其类比为一块虚拟土地,继而可以用马克思土地价格的公式对互联网平台进行定价。以阿里巴巴为例,以此方法计算所得的阿里巴巴的虚拟价值与其市值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互动环节,师生间就互联网对机会不平等的影响、阿里巴巴虚拟价值计算的细化、两个总量一致问题的分析视角、互联网作为虚拟土地的拓展分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上财学者·学问·学派论坛系专为上财本校学者讲授和传播其所做学问的论坛,旨在提升上财学者与师生就学科学问进行研讨和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加强认知和思想碰撞,推动在相关学科领域上财学派的形成。整场讲座,马艳教授凭借其精深的学术造诣、敏锐的洞察力与妙语连珠的互动使师生沉浸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维方式的魅力中,启迪着逻辑演绎与思想创新。在成功举办六期后,本学期三学论坛在感受着马艳教授对学术的激情、对生活的热爱中圆满收官。


返回原图
/